向美而行丨谭秀江:在AI浪潮中寻找美,技术赋能下的人文精神坚守之道

时间:2025-04-05 06:39:21 转载源:一网打尽网 作者:思凡 点击:6055次

部分嘉宾和观众与谭秀江老师合影12月29日下午,广州市美术家协会联合广州人民艺术中心、广东新快报社开展的“向美而行”美育浸润行动以美育人、以文化人进一步提高广大市民群众美的意识、美的自觉主动向“美”而行。广州美术学院教授谭秀江以“AI视域中的审美体验”为题的专题讲座在广州人民艺术中心圆满举办。讲座现场活动当天,出席现场的嘉宾有:广州市文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吴碧,广东新快报社党委书记、总编辑冯树盛,广州市委宣传部反非法反违禁处处长邱嘉炜,广州市文联文艺工作部部长翁敏,广州市美协主席团成员兼秘书长张铁威,广东人文艺术研究会副会长区广安,广州美术学院绘画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安琦、广州市美协理论与传播艺委会主任、新快报收藏周刊主编李世云,广州市美协数字艺术委员会主任、广东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汤晓颖,广州大学动画专业、数字艺术专业创建人,科技与艺术创新中心主任徐志伟,广州美术学院、广东财经大学校外导师、美术高级教师谭越,53美术馆馆长李琼波以及来自青年艺术工作者的代表:广州青年美协常务副主席温启贤,燕熹艺术空间负责人邹锡燕等来自不同领域的领导专家代表。讲座现场谭秀江现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85年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外语系,1992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版画系,先后获文学学士与硕士学位,1998年考取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全日制博士生,研究中国古建园林缮修技术,获工学博士学位。2001至2002年,获英国罗素大学集团卡迪夫大学威尔士建筑学院博士后职位,兼伦敦大学考陶德艺术学院客座研究员及阿伯丁大学文化史系访问学者。广东省研究生示范课程建设项目负责人,粤港澳大湾区美术家联盟副主席。1992年9月至今,任教于广州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版画系,教学与创作之余,致力于图像符号学、建筑构造学以及跨学科多领域的视觉文化研究及其应用。现场观众在认真听讲AI技术的革新,正如望远镜扩展了人类的视觉范围,AI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拓展着我们的审美疆域,重构着艺术创作的边界。在谭秀江看来,“在这场变革中,我们首先看到的是审美维度的空前扩展:跨越时空的风格交融、突破感知阈限的多模态体验,以及算法驱动下喷涌而出的新型艺术形态,更为重要的是,一个复杂的文化生态系统正在形成——东西方美学的深度对话、精英与大众文化的边界消融、传统与前卫的辩证统一,构成了这个时代独特的文明景观。在这个崭新的美学生态系统中,算法驱动的生成主体、跨界的创作主体和分布式的感知主体相互激荡,如同演化中的物种,展现出惊人的创造力。”媒体提问他还说,“在这场变革中,AI视域中的‘审美体验’与‘人文自觉’的双重维度,还构成了理解和应对这一时代命题的关键。这种体验与自觉的双重建构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通过数字技术重现和解构传统审美经验,让历史的美学密码在虚拟空间中获得新生,同时保持对人文传统的清醒认知;二是在人机交互中探索感知与创造的新边界,开启沉浸式、交互式的审美新形态,并始终坚守人类主体性的核心地位;三是在算法介入艺术创作的时代,重新思考人类独特的审美判断力与创造力,保持对技术理性的清醒认识。在这个数据与诗意交织的新纪元,审美体验的深度革新与人文意识的持续觉醒,共同指向未来文明的多重可能性。因此,唯有在数字化浪潮中保持对美的敏感,在技术赋能中坚守人文精神,我们才能在人工智能时代开辟真正属于人类的精神家园。”外国友人提问对于这场史无前例的认知变革,谭秀江把人类发展中的审美认知简化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巫术时代:神性主导的感知;第二阶段,理性启蒙:个体自主的感知;第三阶段,AI时代:人机混合的感知。”在他看来,这种转变不仅涉及技术层面,更深刻地触及了文化的根基,在这个新的认知框架下,传统的美学范畴正在经历深刻的变革,“从静态美到动态美;从确定性到或然性;从线性发展到网状演化。这种重构不仅改变了我们感知美的方式,更重要的是重新定义了美学活动的本质。”文字:梁志钦摄影:黄伟哲创于2014,相伴已成为习惯平台已进驻、搜狐、今日头条同步更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